預算公開需明晰七個問題
http://www.zhuyuchen.cn/index.php
發(fā)布日期:2012年03月28日
對追加的預算,該怎么去考慮,能細到什么樣的程度,或者大家看到的時候會有什么樣的反應,公眾相應的權利是什么?誰又有權力追加?在這個問題上,又應該深入到什么樣的程度?都需要明晰。
就預算公開來說,有幾個重要問題須弄清楚,否則,就算公開了,也很難有成效。
第一,預算公開的范圍是什么,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到底應該包括什么,要有特別清晰的概念?,F在,在公布的政府預算報告里,討論的只是一般的公共預算,常說的稅收和非稅收入,只是政府控制資源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大量土地出讓收入沒有直接納入預算管理,國有資本經營利潤和社會保障的資金,也不在預算里。
所以,預算公開的范圍到底包括哪些,應該有特別清晰的概念,到底政府收了多少、支了多少,收和支是怎么樣的情形,都必須清楚。以土地出讓金來說,國務院下文規(guī)范了土地出讓金47%的支出去向,但還沒有納入預算,將來要控制使用方向。
第二,預算追加問題非常嚴重,可是受關注的程度不夠?,F在,財政收入增長很快,每年都有這樣一種情形,各級人大批準的預算,在最后的執(zhí)行過程中有大量偏離,從上一級往下追加,結果往往是追加的資金比初始資金還要多,我所知道的一個情況,不說哪個具體部門了,初始預算是20來億,最后追加的數額比這個初始數還要大。
對追加的預算,能細化到什么程度,或者公眾相應的權利是什么?誰又有權力追加?這些都需要明晰。
第三,什么樣的項目該公開,什么的項目可以不公開,這同樣需要明晰。現在,公開比較多的是政府采購,公布得比較細,但是,大的項目公眾不一定能看到它的整個過程,比如,資金到底是怎么樣被安排的,是用什么資金撥付的,資金撥付的速度包括到位的情況等,而這些都挺重要。
第四,對稅收的增長要明晰合理性,相關數據應該很詳細?,F在預算增加的速度很快,每年的稅收也增長很快,對這個增長,是不是要去分析它的合理性?應該把增長收入怎樣使用?怎樣才能程序性地決定支出的使用是否到位、合理?
稅收的數據、支出的數據,都應該很詳細,要有公開渠道讓專家和公眾去分析,征了什么稅,影響到什么行業(yè)、什么地區(qū),結果怎么樣,需要有詳實的數據。
第五,明晰預算基數。上一年的預算會決定今年預算的情況,就是說預算的基數必須有,而且必須明晰。一個單位今年要撥付多少錢,要看去年花了多少,今年有什么新財力追加,都要心中有數,不可能說我預見到能有多少新的財源。這就需要在預算基數的明確參照。
第六,專項資金的使用范圍和規(guī)模要明晰。預算能追加,比如公務員的工資,財政部門能輕易把它計算出來,但是專項花費,比如某省要搞一個什么項目,財政部把錢劃撥了,但這個錢是不需要持續(xù)劃撥的。這樣,預算相對來說就比較有彈性,那怎么去安排專項項目,到底給每個地方多少,這一點,現在還比較模糊。
第七,專項資金安排應該更加透明,增加公眾討論。現在,各級人大都要求專項資金使用情況進行匯報,但接下來,人大是不是也要向全社會“匯報”,要“匯報”到什么樣的程度,這些其實都很關鍵,這就需要增加透明度。
財政預算的嚴肅性毋庸置疑,但要確保嚴肅性,就必須在各方面明晰起來。在這一點上,出臺《預算法》就很關鍵。
來源: 新京報
就預算公開來說,有幾個重要問題須弄清楚,否則,就算公開了,也很難有成效。
第一,預算公開的范圍是什么,政府的收入和支出到底應該包括什么,要有特別清晰的概念?,F在,在公布的政府預算報告里,討論的只是一般的公共預算,常說的稅收和非稅收入,只是政府控制資源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大量土地出讓收入沒有直接納入預算管理,國有資本經營利潤和社會保障的資金,也不在預算里。
所以,預算公開的范圍到底包括哪些,應該有特別清晰的概念,到底政府收了多少、支了多少,收和支是怎么樣的情形,都必須清楚。以土地出讓金來說,國務院下文規(guī)范了土地出讓金47%的支出去向,但還沒有納入預算,將來要控制使用方向。
第二,預算追加問題非常嚴重,可是受關注的程度不夠?,F在,財政收入增長很快,每年都有這樣一種情形,各級人大批準的預算,在最后的執(zhí)行過程中有大量偏離,從上一級往下追加,結果往往是追加的資金比初始資金還要多,我所知道的一個情況,不說哪個具體部門了,初始預算是20來億,最后追加的數額比這個初始數還要大。
對追加的預算,能細化到什么程度,或者公眾相應的權利是什么?誰又有權力追加?這些都需要明晰。
第三,什么樣的項目該公開,什么的項目可以不公開,這同樣需要明晰。現在,公開比較多的是政府采購,公布得比較細,但是,大的項目公眾不一定能看到它的整個過程,比如,資金到底是怎么樣被安排的,是用什么資金撥付的,資金撥付的速度包括到位的情況等,而這些都挺重要。
第四,對稅收的增長要明晰合理性,相關數據應該很詳細?,F在預算增加的速度很快,每年的稅收也增長很快,對這個增長,是不是要去分析它的合理性?應該把增長收入怎樣使用?怎樣才能程序性地決定支出的使用是否到位、合理?
稅收的數據、支出的數據,都應該很詳細,要有公開渠道讓專家和公眾去分析,征了什么稅,影響到什么行業(yè)、什么地區(qū),結果怎么樣,需要有詳實的數據。
第五,明晰預算基數。上一年的預算會決定今年預算的情況,就是說預算的基數必須有,而且必須明晰。一個單位今年要撥付多少錢,要看去年花了多少,今年有什么新財力追加,都要心中有數,不可能說我預見到能有多少新的財源。這就需要在預算基數的明確參照。
第六,專項資金的使用范圍和規(guī)模要明晰。預算能追加,比如公務員的工資,財政部門能輕易把它計算出來,但是專項花費,比如某省要搞一個什么項目,財政部把錢劃撥了,但這個錢是不需要持續(xù)劃撥的。這樣,預算相對來說就比較有彈性,那怎么去安排專項項目,到底給每個地方多少,這一點,現在還比較模糊。
第七,專項資金安排應該更加透明,增加公眾討論。現在,各級人大都要求專項資金使用情況進行匯報,但接下來,人大是不是也要向全社會“匯報”,要“匯報”到什么樣的程度,這些其實都很關鍵,這就需要增加透明度。
財政預算的嚴肅性毋庸置疑,但要確保嚴肅性,就必須在各方面明晰起來。在這一點上,出臺《預算法》就很關鍵。
來源: 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