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采購程序中,我們往往把購買或下載了招標文件、參加標前答疑會、參加現(xiàn)場勘查、提出疑問的供應商都叫做投標人,筆者認為不妥,準確說法應當稱其為潛在投標人。在采購實踐中,應區(qū)分潛在投標人和投標人的概念。
購買文件只是潛在投標人
潛在投標人不等于投標人,只有正式遞交了投標文件的供應商才可以稱其為投標人。筆者理解,所謂潛在投標人,是指知悉采購人公布的采購項目的有關條件和要求,符合投標的基本資格條件,可能有興趣參與投標的供應商。
簡單來講,潛在投標人是指具備招標文件要求的相應資質(zhì)并有興趣參與投標的單位,也即潛在投標人是有資格但還沒有正式遞交投標文件的單位,這個說法一般在投標截止前或開標前用到。供應商購買或下載招標文件、參加標前答疑會、參加現(xiàn)場勘查、提出疑問等程序,并不代表他們一定會正式投標,只有在投標截止前正式遞交投標文件的才是投標人。投標人和潛在投標人的關系屬于部分和整體的關系。投標人從潛在投標人中產(chǎn)生,潛在投標人包括投標人。
潛在投標人名單須保密
投標人和潛在投標人的臨界點在投標截止時間,也即開標時間,只有投標截止時間(也即開標時間)前遞交投標文件的潛在投標人才是投標人。開標前潛在投標人的名稱、數(shù)量是不能透露和公開的。有關法規(guī)規(guī)定,開標前,招標采購單位和有關工作人員不得向他人透露已獲取招標文件的潛在投標人的名稱、數(shù)量以及可能影響公平競爭的有關招標投標的其他情況。這主要是為了防止投標人之間相互串通如抬高投標報價,或者結成共同聯(lián)盟,通過提高或者降低報價等手段有意讓某個投標人中標,損害采購人利益。
培育市場 提高投標人占比
在采購實踐中,往往用投標人與潛在投標人的比例來反映參與度和關注度的大小。有些冷門采購項目往往存在投標人與潛在投標人的比例過低的問題。筆者覺得該比例最好在33%以上,也即一個采購項目,最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潛在投標人真正參與投標,這樣供應商鏈就比較完整而且競爭會更加充分,也不至于采購失敗。有些冷門采購項目,投標人與潛在投標人的比例低于20%,也就是下載招標文件的供應商很多,但真正參與投標的供應商卻20%不到。
筆者最近負責一個專業(yè)設備采購項目,下載招標文件的單位有30家,但開標截止前送達投標文件的只有2家,不足3家,因此采購失敗。
為什么潛在投標人不參與投標呢?原因主要來自供應商自身,有供應商沒有該專業(yè)設備、新供應商僅為了解行情、自身競爭力不夠或利潤太少、資格或產(chǎn)品不合強制采購要求等,因此對于一些冷門或新穎的政府采購項目,也有必要培育政府采購供應商市場,以提高投標人與潛在投標人的比例。
來源: 政府采購信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