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標工作是整個招標過程的核心環(huán)節(jié),也是招標過程的最后環(huán)節(jié),評標工作的好壞是直接影響采購質(zhì)量和采購效率的關鍵,作為集采機構,如何把好這個關,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筆者認為,做好評標工作的第一步,首先應該是要合理、科學安排完成整個評標工作所需要的時間。因為項目復雜程度不同、評標方法不同、投標人數(shù)不同等因素都將影響專家評標所需要的時間,所以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現(xiàn)在有些采購機構,不論什么情況都安排在開標之后立即進行評標,時間為兩小時或者半天。實際上這樣安排是非常不合理、不科學的,因為開標之前你無法確定到底有多少投標人參與本項目的投標活動,如果投標人數(shù)不足,則招標失敗,就不存在評標(此時就會讓專家空跑一次,浪費時間,而且還存在是否要支付評標費的問題等);如果投標人數(shù)過多,則在兩小時或半天內(nèi)根本無法評完;如果安排過長的評標時間,則在投標人較少時就造成浪費。所以,筆者認為,評標應在了解開標情況后再安排是比較妥當和合適的,至少對信息系統(tǒng)集成項目是如此。雖然《政府采購貨物和服務招標投標管理辦法》第四十五條規(guī)定“評標委員會成員名單原則上應在開標前確定,并在招標結果確定前保密”,但我個人認為,這個規(guī)定并不科學、合理。那么,對評標時間的安排到底如何才比較科學、合理?我認為必須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項目復雜程度不同,需要的評標時間也不同。如果項目非常復雜、內(nèi)容也很多,僅招標文件的技術需求部分就有幾十、上百頁,當然應該多安排些時間,讓專家有充分的時間來消化需求。如果連消化需求的時間都不給,那專家怎么可能做到公正、公平、客觀地來進行評標?只能是走過場,讓采購人或其他某些人牽著鼻子走。再有,這么復雜的項目,其投標文件也是非常多的,有時多達幾厚本、幾十萬字,如果時間安排得不充分,專家很難評出一個客觀、公正的結果。
第二,評標方法不同,需要的評標時間也不同。這個主要看項目是采用一階段評標還是兩階段評標法,評標過程中是否安排投標人進行原型演示、產(chǎn)品展示或答辯等環(huán)節(jié)?因為這些環(huán)節(jié)都需要花費專家的時間。至于是采用一階段還是兩階段評標法,是否需要安排原型演示、產(chǎn)品展示或答辯等環(huán)節(jié),這需要在制定招標文件時根據(jù)項目情況及可能的投標情況進行一個預判后來確定(《政府采購貨物和服務招標投標管理辦法》第十八條規(guī)定“招標采購單位應當根據(jù)招標項目的特點和需求編制招標文件。招標文件包括評標方法、評標標準和廢標條款等”)。對項目投標情況進行預判并得到一個比較準確的結果,只能靠經(jīng)驗了,很難用幾句話來說清楚。
第三,投標人數(shù)不同,需要的評標時間也不同。投標人有3個還是10個,你都安排同樣的評標時間肯定是不合理的。筆者遇到過一個采購項目,共有27個投標人,如果按照常規(guī)方法進行評標,那花個3-5天也是正常的(幸虧,我們在招標文件中規(guī)定了項目采用兩階段評標法,花了兩天時間就圓滿完成了評標任務)。還有,對有些需要安排原型演示、產(chǎn)品展示或答辯等環(huán)節(jié)的項目,更要考慮投標人的數(shù)量問題。如果投標人很多,那要花很多時間,而且也無必要讓所有投標人都參加答辯(這種情況,一般采用兩階段評標法比較妥當,只有前三名才有資格進入答標程序,這樣可以節(jié)約時間、提高效率)。
綜上所述,筆者對評標時間的安排歸納了幾點:一是在開標后再確定評標時間;二是評標時間的確定需要考慮評標方法、項目復雜性、投標人數(shù)等因素綜合考慮。當然,在招標前,能否對投標情況做到心中有數(shù),設計一個好的評標方法是很重要的前提條件。
來源:濟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