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專家,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做學問、提建議、善分析的專業(yè)人士。
但有一類“專家”,雖無實質“官職”,但“權力”不小。
那就是招投標領域的評標評審專家。
通過打分、審定,就能最終決定誰中標、誰落選,在各地海量的公共資源交易中,這點小小“評標評審權”,往往背后牽涉的是巨大的經濟利益。
當然,絕大多數專家都能依法依規(guī)履職,但總有極少數在評標評審中玩起了“貓膩”:
有的,收受賄賂,打分評審時有意“照顧”;有的,結成“小圈子”,評審時搞“互幫互助”;有的,因專家?guī)觳唤∪?,少數專家成了“專家常委”,啥評審都他出馬,容易滋生暗箱操作……
這些違法違規(guī)行為破壞了市場經濟秩序,損害了營商環(huán)境,也成為參與招投標企業(yè)心中的“痛點”和公共資源交易領域治理的“要點”。
如何規(guī)范管理好專家,防止專家“任性用權”?
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專門出臺《評標專家和評標專家?guī)旃芾磙k法》,各地公共資源管理部門都在積極探索,并出臺了制度和辦法。
要規(guī)范專家評標評審,營造公平公正的評標評審環(huán)境,在于以機制堵住腐敗的漏洞,以科技落實執(zhí)行的剛性,以管理塑造高素質的專家隊伍。
歸根到底,就是要建好一個“專家?guī)臁薄?/p>
各地幾乎都建了專家?guī)?,但這個庫可不能是“樣子貨”,得滿足幾個基本條件。
第一,專家人數得夠多,否則評來評去,都是一群“老面孔”,投標者猜都能猜到誰去評審,容易滋生腐敗,國家發(fā)展改革委的《辦法》里規(guī)定,專家總人數不得少于2000人。
第二,專家不能是“湊數”的,得有滿足評標需要的專業(yè)分類,什么類別抽什么專家,分得越細,越能保證抽取時的公平公正。
第三,要能異地評標和隨機抽取。也就是說,能隨機抽取專家,必須是這個庫的基本功能;有的標,需要異地評審時,能從外地的庫抽一部分專家,越是“陌生”越能保障公平。
第四,專家?guī)觳荒軟]人管沒人問,要有負責系統運行和維護管理的專門機構和人員。
這些條件,都明明白白寫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辦法》中,可以說,建好這個專家?guī)?,是?guī)范管理評標評審專家的重要基石。
如何建好專家?guī)??主要是“三板斧”,制度、科技、管理?/p>
若“魔高一尺”,監(jiān)管必“道高一丈”。規(guī)范的制度,永遠是預防腐敗的“利器”。各地要通過出臺具體的管理辦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地方與地方、部門與部門間要通力配合、信息共享,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制度體系和管理機制。針對發(fā)現的腐敗行為和漏洞,不能僅僅是一處了之,而要舉一反三地從制度上“填洞補缺”,防止類似行為再次發(fā)生。
以政府投資項目為例,曾經,一些投標者將政府投資項目視為“唐僧肉”,部分存在圍標串標行為。針對這些現象,有的地方通過電子“暗標”橫向評審,鏟除了圍標串標的土壤,有效防止了明標評審過程中評標專家的傾向打分行為,加大投標人圍標難度,降低投標人串標可能性。
在執(zhí)行層面,科技是我們的好幫手。盡可能減少人為因素的干擾,專家?guī)炱脚_系統就是核心。通過建好這個平臺,可以實現隨機抽取專家、“雙盲”遠程異地評標評審。有的地方還開發(fā)出“評分畸高畸低預警系統”,一旦發(fā)現不合理的分數,能向管理者預警提示,利用智能化技術解決專家在評標評審中隨意打分、意向打分等問題。
在監(jiān)管層面,要落實嚴進嚴管。明確專家“能進也能出”,該黃牌的黃牌、該紅牌的紅牌。針對專家在評標評審中存在的違法違規(guī)等問題,采取暫停評標、清退出庫、取消擔任評標委員會或評審機構成員資格、不得再參加任何公共資源交易項目評標評審等處理措施。同時,通報專家工作單位、行政監(jiān)督管理部門和監(jiān)察機關,對違規(guī)行為依法進行嚴肅處理。
評標評審專家,本是招投標領域的“專業(yè)裁判”,唯有從專家?guī)旖ㄔO和制度、科技、監(jiān)管等方面綜合施策,才能杜絕“黑哨”,營造公共資源交易領域天朗氣清、公平公正的環(huán)境。(王弘毅)
來源: 安徽日報 作者: 王弘毅